李調元罷官后,回到家鄉,在其父親李化楠修建的醒園(在今德陽市羅江區調元鎮)居住期間,建樓一座,名曰“萬卷樓”。萬卷樓建于乾隆五十年(1785)。其樓四周“風景擅平泉之勝,背山臨水,煙霞繪輞川之圖,手栽竹木漸成林”。他以贊賞的心情將萬卷樓所在園林取名“園”,并賦詩:“園初筑亦悠然,地狹偏能結構堅。疊石為山全種竹,穿池引水半栽蓮。拈花偶笑人稱佛,戴笠行吟自謂仙。曾到名山游腳倦,此生只合老丹鉛?!保ā秷@雜詠》)
醒園側門
醒園門聯:“叔侄一門四進士,弟兄兩院三翰林?!遍T額“文魁”
李調元萬卷樓實際上是一座藏書 10 萬卷(簡稱“萬卷”)的龐大書庫,時人稱為“西川藏書第一家”。李調元詩:“我家有樓東山北,萬卷與山齊嵯峨?!辈貢胺纸?、史、子、集四十櫥,內多宋槧,抄本尤伙”。李調元每天“登樓校讎”,手不釋卷。
李調元萬卷樓的寶貴藏書,是他和父親兩代人不辭辛勞、輾轉購求的豐碩成果。父子兩人愛書成癖,尤喜藏書,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、善本,不惜重金求購。
李化楠在浙江、河北任知縣、知府時,遍購古今珍貴書籍。李調元從浙江省親返川,將父所購書籍船裝航行數千里運回老家入書庫。李調元成年后,購買珍稀、善本書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,在做官期間,“所得俸,悉以購書”。
李調元除了多年大量購買外,藏書中還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。李調元有抄書之癖,凡家中所無之書,即借別人所藏圖書抄寫。做京官時曾如饑似渴地廣抄大內藏書。其藏書中,“御庫抄本,無一不備”
自刊而藏是李調元萬卷樓藏書中的另一部分。他對刊刻前人著作極有興趣,22 歲時就自刻了《李太白集》,以后幾乎刻書不斷。他的《函?!贰独m函?!贰锻皆娂贰锻轿募肪凶钥瘫?。
李調元萬卷樓珍貴藏書,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豐碑。這一巨大的寶庫,不料于嘉慶初年盡焚于匪患。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重大損失。原來在嘉慶初,四川白蓮教起事,各地警報頻傳,社會混亂。嘉慶五年(1800),當李調元全家避亂成都時,萬卷樓“忽被土賊所焚”。李調元歸來后,但見平地瓦礫飛灰。他當時悲痛欲絕,“收灰燼瘞之”,并吟詩紀實:不使墳埋骨,偏教冢藏書。焚如秦政虐,莊似陸渾居。人火同宣謝,藜燃異石渠。不如竟燒我,留我待何如?云絳樓成灰,天紅瓦剩坯;半生經手寫,一旦遂成灰。獺祭從何檢,尤杠漫逞才。讀書無種子,一任化飛埃。(同治四年《羅江縣志》卷三十五《外紀》)
萬卷樓被焚后,李調元“意忽忽不樂”,終在嘉慶八年十二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。
![]()
地址: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
電話:13281530138 郵箱:yxbsc@163.com |